秋季养生记住这“四不、五要”很关键→

2024-10-14 02:58:4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“秋冻”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,不要过早、过多增加衣物。因为温度适当降低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,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。

  “秋冻”不等于“冷了也不加衣服”,而是要以自己本身感到舒适为主。比如温度不低于20℃时,身体感受凉而不寒时,可以适当“秋冻”。若气温急剧下降,已经感觉非常冷了,就应该适当添衣。

  老人、小孩、孕妇等免疫力较差的人群,以及肠胃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关节病等各类慢性病患者,均不适合“秋冻”。

  秋季阳气收敛、阴气渐盛,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,所以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。早起有助于阳气的生发,早睡也有助于阳气的收敛,避免寒邪的侵袭。

  头颈:头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,会导致感冒、咳嗽、头痛等不适。建议戴帽子、系围巾,有效保暖头部和颈部。

  腰腹:老年人阳气渐衰,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寒冷刺激容易加重,建议早晚出门时穿马甲。把双手搓热捂在腰眼上,也有振奋阳气的作用。

  脚部:正所谓“寒从脚生”,足部皮肤薄、脂肪少,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,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。

  关节:天气变化、潮湿受凉会导致关节炎疼痛加重,尤其是膝关节。气温下降时,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,滑液黏度增强,会影响关节活动。

  你听过“伤春悲秋”的说法吗?受气温和光照减少影响,人们会出现悲伤、抑郁等情绪。这会导致肝气郁结,出现双目干涩发痒、胁肋胀痛、情绪抑郁、失眠等症状。

  秋季养生要着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,要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,可以适当登高望远,颐养心情。

  积极运动可以放松身心、扫除抑郁情绪,但秋季的运动选择,应该主要以“收”为主,如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太极拳等,尽量避免大运动量、出汗较多的运动,以免损耗阳气。

  中医的青色指的是绿色,秋季肺气旺、肝气弱,多食用一些青绿色食物有助于补肝、养肝。

  红色食物含有的番茄红素、花青素、胡萝卜素等成分,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失眠、心慌心悸、心血不足等人群,尤其适合多吃红色食物。

  有腹痛、腹胀、恶心、呕吐、乏力、气短懒言等症状的人群应多养脾。但血糖偏高的人群不宜吃太多南瓜,脾胃湿热人群不要过量食用小米。

  白天喝点盐水,晚上喝点蜂蜜水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抗衰老。同时,喝蜂蜜水也可以防止秋燥便秘,起到润肺养肺、调理脾胃的作用。

  坚持用热水泡脚,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。泡脚水温在38℃~42℃较合适,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。若在热水中加入生姜、花椒,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。同时,可以按揉或敲打足三里穴,既能生发胃气、燥化脾湿,又能增强肠胃功能,促进脂肪代谢。

  秋季宜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,需注意防止过度疲劳和熬夜。

 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,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,强度不宜太大,如散步、慢跑、爬山等,可以放松身心,增强心肺功能。

搜索